中加合作共育未来科技俊才
                            ——记广州市第二中学“AI驱动生物基因前沿应用”专题讲座
                        
                        
                        
                        2025年9月27日,金秋送爽。苏元山下,广州市第二中学迎来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智慧对话。由加拿大麦科文大学发起、广东安侨教育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协办,并获广东省教育厅与广州市教育局支持的专题讲座“人工智能驱动在生物基因领域的运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北美杰出科学家Avi Sheshachalam(谢阿维)博士担任主讲,以线上连线方式与师生共探生命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沿趋势。
 
科技无国界:AI重塑生命科学未来
Avi博士以“生物学+人工智能=未来健康与产业”为核心,深入浅出地阐释了AI如何加速抗体研发、疾病机制解析与新药发现。他分享了中国康方生物利用AI设计的双靶点抗体(PD-1/VEGF)已成功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真实案例,并指出中国创新药企正凭借AI技术跻身全球竞争舞台。同时,他以加拿大AI研究院(如MILA、Vector Institute)为例,展示了高校、企业与政府如何协同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凸显“科研-商业”闭环的全球趋势。

“生物学解释生命机理,AI处理海量数据。二者的结合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全球健康与经济格局的重构。”Avi博士强调,跨学科能力——如编程、生物学与批判性思维——将成为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国际化:广州视角下的合作与赋能
广州市教育局国际交流合作处副处长杨冰涵女士从全局视角阐述了国际教育交流的战略意义。她指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正积极构建‘育人为本、开放协同’的国际教育合作生态。此次与加拿大麦科文大学的合作,不仅是课程与人才的对接,更是将全球前沿科技资源引入基础教育舞台的创新实践。”她强调,市教育局将持续支持中小学与全球高水平教育机构共建课题、共享资源,尤其在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战略领域,培养“立足广州、放眼世界”的创新型后备人才。
广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何院琴女士则从学校层面分享了实质性进展。她介绍,二中与加拿大的姊妹学校关系良好,近期也在进一步推动“中加AI+生命科学线上实验室”项目,拟通过实时数据共享、远程协作实验,让学生“足不出校”即可参与国际科研实践。“我们不仅关注知识传递,更注重培育学生的科技伦理观与跨文化领导力。与加拿大姊妹学校的课程共研、师生互访机制,正是二中‘元元传承,厚德格物’精神的国际化表达。”
 
产业与教育对话:中加合作新动能
加拿大高教管理代表Wayne Lee-Ying先生分享了加拿大在AI与生命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他指出:“加拿大高校注重‘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创新,国际学生可在学习期间参与企业项目,甚至共同申请专利。这种产教融合模式,正是全球科技人才成长的加速器。”

安侨教育董事长陆峰先生则从企业角度强调:“中加教育合作的核心是‘可持续’。我们不仅搭建留学通道,更通过导师制、科研孵化基金、行业实习三位一体支持体系,让学生在国际化路径中实现‘软实力’与‘硬技术’双提升。”
少年智则国智:二中学子的前沿思辨
在自由交流环节,二中200余位学生展现出惊人的思考深度与科技热情。多名学生围绕AI伦理、数据隐私、跨国科研协作等议题发起提问:“如何平衡AI驱动的研究效率与生物数据的安全边界?”“在全球化研发中,中国青少年如何参与国际标准制定?”Avi博士一一回应,并赞叹:“这些问题远超技术层面,触及了科技与社会的核心关联。广州的学生已具备参与全球科技对话的潜力。”
 
保持好奇,面向全球,收获美好
此次讲座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科技生态的启蒙。随着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如AlphaFold)、精准医疗、可持续生物制造等领域的突破,生命科学正迎来“数据驱动”的新范式。而像Avi博士这样的跨界科学家,正成为连接实验室与产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正如今日的活动自云端而来、依网络而盛:“虽隔重洋,却如临现场。”科技让远方不再遥远,而教育让未来触手可及。
附录:学生心得摘录
高二1班曾乐遥:讲座的内容是生物科学与人工智能,而分享者自身经历与科研过程的碰撞则使讲座更生动,带给我更切实的启发:通过坚定的志向,不懈的努力达成目标,最为重要的是随机后变的能力。我期望我们作为高中生都能做好充分准备,面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更加从容不迫,拓宽眼界,勇攀科技高峰。
高二1班翁悦心:本次讲座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在来自加拿大博士的精彩讲解与其他老师详细补充下,我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了更新更成熟的认识。经讲座启发,我不再只把目光放在当下、校园、国内,而是放眼国际社会,人类发展与科技前沿。它使我看见了未来可能的不同选择,也使我有更充分的勇气去尝试投入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为之克服困难,提升自我。
高二2班郑霁航:教授在国际交流的见解和经历引发了我的思考。于个人而言,可以开拓眼界,见识到不同的文化,取得新的机会乃至从此登上国际舞台。于国际而言,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有助于科学研究的进步,产生开创性的成果。例如国际强子对撞机相关研究所聚集了上千名科学家,通过通力合作,最终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
高二2班李沛园:我有幸聆听了教授的讲座,他回顾了数十年充满波澜的科研生涯,不仅分享了人工智能在生物干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深刻阐述了支撑科学家前行的重要品质——开放的合作精神,永不熄灭的好奇心与面对困难时的持之以恒。让我懂得,在AI赋能工具迭代加速的新时代,提出真问题并坚持追寻答案的核心驱动力,仍然源于人类本身。
高二6班赵梓巽:教授用自身经历为我们好奇的脑袋答疑解惑,让我们懂得锲而不舍,终有成果,青春迈向未来路,道阻且长莫踌躇。无论在书里、笔下、或是实验室里、报告书上,我们难免会失败,我们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能像教授一样面临一次次失败,遇到那些令人望而却步的荆棘,但有人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可以被战胜的。
高二6班黎思蕊:在本次讲座中,来自加拿大的国际友人与我们在线上相会,讲述了他在各国学习研究经历,并为我们答疑解惑、相互自由探讨,在欢快畅爽的交流氛围下,一段关于国际开放与科学发展的深刻回忆就此烙印于心。在讲座尾声,那句“stay global”动人心弦,久久在我脑中徘徊。让我更坚信:因为合作,人类文明缓缓起始;因为合作,科学之光照亮世间。
文/图:广州市第二中学办公室、学生代表
合作支持:加拿大麦科文大学、安侨教育AQG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