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澄暖,银针轻旋
                            ——记“针灸疗愈方程式”教师健康沙龙
                        
                        
                        
                        十月的二中图书馆,沉浸在一片澄澈的秋光里。木樨的暗香在廊柱间静静流淌,与书香交织成令人心安的韵律。在这个宁静午后,一场名为“针灸疗愈方程式”的教师专属健康沙龙,如约而至。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招柏明教授应邀而来,为平日里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开启一段休憩身心的疗愈之旅。

缘起:一场秋日里的温柔约定
活动伊始,招柏明教授温润醇厚的嗓音,如清泉般在静谧的阅读空间流淌。他将传承千年的针灸智慧,与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相融合,向在座的老师们娓娓道来。他指出,那一枚枚纤细的银针,宛若开启身体健康奥秘的钥匙,能通过神经调节,促进内啡肽的释放,唤醒人体内沉睡的“天然药房”;更能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增强免疫屏障,最终达成“身与心共调,气与血同和”的整体和谐境界。从教师们常见的颈椎劳损、偏头痛困扰,到因压力而生的失眠、焦虑等现代症候,招医生信手拈来皆是临床实例,讲得通透而充满温情,展现针灸如何如春风化雨,润泽身心。
精髓:探寻医道中的平衡哲学
“针刺之道,虽然施在局部,目的却在调摄周身气血的平衡。”招医生从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出发,将针灸的疗愈机制层层解析,如抽丝剥茧,深入浅出。他谈到,教师们常年俯首案牍或站立讲课,督脉易阻,气血难通,正应了《黄帝内经》中“不通则痛”的古训。而手法选择,如良将布阵;运针调气,似乐工调琴,能在松解肌筋、疏通瘀滞之间,悄然重启人体的自愈之门。其言谆谆,其理昭昭,呼应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传统智慧。
实践:针尖上的灵动魅力
现场义诊的环节到来,将沙龙的氛围推向高潮。招医生手法轻灵,取穴之精准与迅捷,令人叹服。一位久受腰痛困扰的老师率先体验,当银针轻探肾俞、大肠俞等穴位,他即刻感到一股温热的暖流在腰间弥散,僵结已久的筋膜如大地解冻,缓缓舒展。另一位肩颈僵硬如铁的老师,在经过招医生灵动的飞针治疗后,惊喜地发现转侧之间的牵拉感已烟消云散。招医生在一旁轻声解释:“针刺如执笔,同一穴位,深浅、方向、手法不同,其效乃大异。”他还悉心介绍了颊针、耳穴压豆等丰富法门,充分展现了中医外治之学的博大精深。
 
伉俪:琴瑟和鸣的济世情怀
活动中,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招医生与他的夫人——广东省中医院肿瘤内科周宇姝教授的携手同行。当招医生在针尖方寸间施展妙手,演绎着“针道”精微时,周教授则在内科诊察区为老师们提供细致入微的脉诊与健康咨询。她指端轻按每位老师的腕脉,于指端探寻着气血运行的细微密码,目光沉静如水。她有精准的判断、专业的调理、深厚的功力,耐心倾听各种困惑,从季节性调理到亚健康改善,一一给予详尽解答。有老师问及如何应对秋燥咳嗽,她除了提供具体建议,更温和解释道:“中医之道,在于扶正祛邪,就像园丁培育树木,如果根本强健,枝叶自然不怕风寒。” 言谈举止,令人如沐春风。夫妻二人,一针一方,一外一内,一刚一柔,在苏元山下,共同谱写了一曲琴瑟和鸣的杏林济世诗篇。
回响:疗愈之后的悠长余韵
夕阳的余晖,透过古老的窗棂,为招医生手中的银针镀上一层温暖的光晕。一位老师惊喜地发现,困扰数周的肩颈紧绷,竟在不知不觉间悄然消散;另一位长期被失眠折磨的老师,则在微针的轻柔安抚下,感受到了久违的沉沉倦意。这场沙龙,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递,它是一次温暖的疗愈,更是一场心灵的抚慰。招医生与周教授,通经活络如疏渠引水,调和气血若溉土育苗,他们以仁心为灯,以医术为光,照亮了这一方天地,恰如古训所喻:“医者意也,惟以仁心为灯,方能照见众生疾苦。”
活动虽已落幕,但那份源自关怀的温暖,却未曾离去。“鸣蝉”读书会借这一场秋日之约,将健康与温暖的种子,轻轻播撒于每位老师的心田。在这图书馆的静谧一角,那轻轻旋转的银针,那笔笔生辉的药方,所传递的,早已不仅是身体的疗愈,更是对生命本身,最为细腻和深沉的关怀。
杏林秋日赠招周二医
银针通络见玄机,药石回春显妙奇。
阴阳调和参造化,气血通达悟玄同。
天地精微藏本草,浮沉变化蕴生机。
橘井泉香千载颂,仁心永驻胜圭金。
本期活动推荐阅读图书:
  
《医学通识讲义》
作者:薄世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一本写给所有人的现代医学通识读本,旨在帮助非医学专业人士建立系统的医学思维,理解健康与疾病的本质。
 
《阴阳游——解密中医密码》
作者:徐安龙(著名免疫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本书为您系统解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背后的科学逻辑与文化智慧。
两本图书分别代表了中西医学的典型视角,一“西”一“中”,一“理”一“趣”,一“体系”一“文化”,形成互补。希望老师们在阅读中兼收并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养生哲学。
文/段雪婷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