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处室在线>质量监测部>详细内容

质量监测部

广州二中教育集团语文科2019学年上学期教研活动教师心得(一)

来源: 发布时间:2019-12-11 18:00:37 浏览次数: 【字体:

2019年11月14日,集团各成员校初中语文教师苏元学校聆听了省实名师丁之境老师写作指导课及精彩讲座,丁老师的课堂激发了年轻老师探索语文之境的热情,现在把他们的教研心得分享如下

 

课堂的语文意味

丁之境老师一直出现在“语文之境”公众号里,默默地启发着我的语文教学思维。今日近距离的学习,让我对语文的“有意思”与“有意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语文课到底教了什么,展现了怎样的趣味。也许多年以后同学们已不记得语文课的内容,但是他们若有对表达的喜欢、对写作的热爱、对事物永远保持美的思考,或许这就是语文课堂的语文意味。感谢丁老师的真诚分享与指导,正如丁老师所说,我们都葆有教育情怀,语文之境——学无止境。

 

(增城应元语文科      吴文英)

 

 

师生共同生长的沃土

在倾听丁老师《一个有意思的人》写作指导课之前,刚好上了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课,写人要抓住特点。坦白讲这节课我上得比较吃力,学生兴趣也不是很高。从学生的反馈和课后练笔来看,学生似乎对如何抓住人物特点写作还是不清晰。丁老师这节课让我从写作指导课的教学迷茫中逐渐找到了方向。

下面仔细分析一下《一个有意思的人》写作指导课。丁老师首先解读--有意思,带着学生由浅入深将其分为四个层面有趣(好玩、幽默)、有情趣(有特点、与众不同)有意味(耐人寻味,有内涵)有意义(影响、触动、思考)在解题后,教学生采用问题法运思:谁有意思?这个人为什么有意思?我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支撑?如何表现“有意思),最后思考“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运思之后,尽管学生头脑中有了一些想法,但真正动笔还是障碍存在,这时,丁老师结合具体习作案例,帮助学生体会表达技巧,教学生在行文中真正有效表达“有意思”。

一个有意思的开头,选取有意思的事例,有意思的表达,有意思结尾解题运思表现,练笔,丁老师引导-发-回答-发-引导”贯穿其中,整堂写作指导课非常饱满自然,真正实现语文课上教师和学生共同生长。

听到此处,我的作文教学似乎有了清晰的方向装着学生,注重对学生理解过程的引导,让写作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生长的沃土。

 

(增城应元语文科      施辉)

 

 

静待花开

上周非常荣幸地参与“三元研讨课”,一起互动,一起交流,而且有机会聆听名师的课堂。感谢质量监测部提供了这么棒的平台!

作文往往是考试的“老大难”,不少学生喜欢“创造”一些自己并没体验的内容,并用单薄的缺乏生命的语言写作。丁之境老师的习作教学基于生活体验,创造出具有参与性的写作情境,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在实际教学中,丁老师给学生具体可操作的指引,到了落实动笔写作时,丁老师又提供写作支架——活动支架、范例支架、策略支架,让学生摸准文章脉络,且以名家作品为参考,在“有形”中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丁老师对于写作模式的创新认知,让我感受到语文是具有成长能力的学科。

此次教研让我深有感悟:写作教学不是一项非常晦涩枯燥的任务,它应该如同一股涌出的活泉,老师结合生活实际的引领,应该能让学生有源源不断涌现的思路。那将是一个美好的缓慢的打磨过程,也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

 

(增城应元语文科      王宜欣)

 

 

与学生共同咀嚼滋味儿的语文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有一种见解: 人们自然而然认为严肃成深刻就必然是乏味的,令人生厌的。他与艺术家哈克达成共识:文化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趣味,人们应当从中得到乐趣。如果作品本身没有趣味,不能使人得到乐趣,人们就会到别处去寻找乐趣。人们阅读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定包括怡情。

语文课不同于练习课,也不同于品德课,语文课应该是充盈着语文味儿,洋溢着语文学习幸福感的课堂。作为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势必要体现怡情的目的,真正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共长的课堂。

什么样的语文课真正具有语文味儿、能产生怡情效果、还能促进师生共长呢?丁之境老师在苏元学校基于项目驱动的专题写作讲座给予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丁老师布置了一个描写家常美食的终极任务,并将此任务细化成若干小任务:美食制作、文章初定、ppt交流分享、二次修改、家乡美食再寻觅(家乡文化探寻)、投稿发表。本项目打通了课堂和生活之间的分隔:实践任务让孩子趣味萌发,交流分享让孩子们产生“共情”,家乡文化探寻帮助孩子们的怡情升华到最高境界。

语文味儿不在单纯语文知识与方法的习得课上,它需要师生协作通过桥梁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真正紧密联系在一起。“项目”不仅使学生将课堂的习得作用于课外,将课外的习得反刍于课堂,而且使老师能够得法于课外,得法于学生,得法于生活。

化用语文于漪老师的一句话,不要只满足做教语文的,而要努力做一个用语文与学生怡情,与学生共长,与学生共同咀嚼滋味儿的语文人!

 

(增城应元语文科      窦金龙)

 

令人难忘的项目驱动教学活动

丁老师讲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项目驱动教学:教学有成果,学生有展示机会。

丁老师把写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有计划地设置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乐趣,有话说,爱写作。如“味中之道”活动,先让学生聚在一起下厨,分享家乡美食;再让学生回乡寻味,探寻家乡令人怀念的味道和亲人;最后让学生写家乡美味,师生一起提修订意见。

这个源于生活的写作活动太好了!传统写作教学大都是出题目让学生调动记忆去写,难免有些生硬之感;丁老师先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中有快乐,有感动,学生的思绪和灵感水到渠成,写作不再是被迫的,而是我手写我心。

这样的实践活动,丁老师每一学期设置一个,如“山水游记”“尺牍传情”“话说传统”,基本涵盖了中考作文内容。这就是丁老师的学生在中考考场上都有出彩文章的原因了。

 

(增城应元语文科      李超兰)

 

 

感谢人格实在

11月14日的苏元之行结束了,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来谈谈学习心得。

1.感谢:感谢苏元学校承办“三元”联动展示课,既为增城应元教师成长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又让我们有幸聆听了丁之境老师高屋建瓴的作文实战课程和作文专题讲座。

2.人格:丁老师的课堂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学生在老师的娓娓道来中感受民主、尊重、和谐与亲切。丁老师温和而谦逊,儒雅而和善,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学术成就。在作文讲座中,我真切体会到他的实干精神与作文创新理念,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3.实在:在“一个有意思的人”作文指导课中,丁老师对 “有意思”的内涵与外延的解读深刻而又有梯度,关于写作支架的提问明朗清晰,范文为学生指引了语言表达技巧,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层层深入,选点突破方法有效适用,课堂朴素实在。

 

(增城应元语文科      王盈)

 

充满思维碰撞的课堂设问

丁之境老师的公开课是写作指导课,题目为《一个有意思的人》。丁老师的课程主要分为“读题”“运思”“表现”“举例”“练习”及“小结”五大部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成功引导学生紧跟老师的思路,逐步融入课堂。丁老师的设问很有技巧,在课堂的开头部分先向学生抛出问题“从题目中能得出哪些信息”,从而引出关于“什么叫有意思”的讨论。问题切入点浅显易懂,学生极为热情地参与其中。回答虽然五花八门,但丁老师能敏锐地把握学生答案的中心,并迅速归类为“有趣”“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这四大板块。

这种“问题法”也一直贯穿整个课堂,如“运思”部分,丁老师的一系列追问实际上是延续了“读题”部分的要求。“谁有意思?这个人为什么有意思?有什么材料可以支撑?怎么体现有意思?我为什么要写?”这几个设问,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抓手。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能引导学生在写作前关注主体人物、素材选取、中心主旨。

丁老师充满思维碰撞的课堂设计、独特的语言风格、与学生的良性互动,这对我调动课堂气氛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初中部   李韵欣老师)

 

震撼与启发

一、这是一节作文导写课!丁老师从审题入手,带领学生准确理解“有意思”的内涵,从“好玩、有趣、幽默”,到“有情趣、有特点”,再到更深一层“有意义”。老师循循善诱,尊重学生的生成,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理解题目,带着主题意识,而且是有点深度的主题意识去写作!审题结束后,丁老师又通过一些正反例子让学生明白紧扣“有意思”选用怎样的开头及语言表达!一节课下来,相信学生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和写法都比较清晰了,导写目的也达到了!反思我的考场作文教学,更多的是给学生做讲评升格训练,优秀范文学习训练,还没有做过写作前的导写,这给了我特别好的启发!

     二、丁老师在讲座中基于项目的写作教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他通过这些写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更成就了自己的专业发展!反观自身的活动,似乎“玩”得还不够深,不够专业,有“小打小闹”的嫌疑,基于项目的写作教学是我要努力钻研的方向。

三、丁老师最后分享了影响他成长的几位语文老师的故事。听完后,我深感生命中贵人的影响和帮助对人成长的重要!作为老师,我要努力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他人,在自己的专业上深爱、深耕!

       

(苏元语文科         刘晓燕)

                       

远方的启示

     丁之境老师是语文大咖,特别擅长引导学生对作文审题运思。“有趣”是学生对题目关键词“有意思”的最初理解,可丁老师并不着急,等着学生给出不同的答案。他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提升,层层深入,陆续得到了“有情趣”“有意味”这三个答案,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刻得到了锻炼和提升。但丁老师最想得到的应是“有意义”这个层次的答案,学生此时回答不出,丁老师没有生硬地给出答案,而是与学生讨论起作文的“运思”。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有一位学生给出了“为什么要写”这个漂亮的答案,丁老师及时板书 “有意义”三个字。整堂课给学生思考时间,尊重课堂生成,自然而流畅。

    在欣赏自然而流畅的课堂时,有两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一是最后能写出“有意思”片段的学生只有两个。我想五分钟的时间可能太短了。如果学生有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去写呢?可能效果不一样。我区教研员王希愚老师主张课堂上老师少讲,学生多动笔。也许学生存在畏难的心理。这是一节公开课,一个陌生的老师来上课,写作的要求有些特别,孩子们是否有点畏惧下笔呢?我想起了上学年在初三上的一节作文分层辅导课。那两节课,我与六十多个同学相聚阶梯室。这些同学有的是我自己班的学生,有的不是。他们作文中出现了共同的问题:欠缺描写,详略不当。我要在两节课时间里解决这两个问题。虽然也教了具体的方法(比丁老师的要具体),给了具体的例子,但愿意动笔的孩子却不太多。正当我想着如何推动学生完成任务时,有个初二的孩子推开阶梯室窗户,翻窗而入。一时间,全场轰动,学生都坐不住了。我灵机一动,不如就以此为例子,现场作文。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接力写出了一个生动的片段。接下来,绝大部分的同学找到了信心,动笔写了。由此我想到,老师在搭建作文支架时,也许还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心理吧。

    二是丁老师的学生怎么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呢?这个问题在丁老师后来的讲座中得到了解答。丁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任务驱动写作课程。在丁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有真切的写作体验,又有一定的阅读数量,所以写得生动,写得深入。丁老师的写作课真正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科组曾经做过一系列的“走读广州”写作活动(“花城看花”“饮早茶”等)。有的孩子一开始也能写得挺好的,虽然不多。我想,如果我们科组也把这个系列活动利用好,是否也有机会像丁老师那样训练写作?当然,老师也要像丁老师一样多阅读才行。

                         

(苏元语文科                 李思雅)

 

 

写作指导益处多

一直以来,我对作文指导课较少关注,更多的是为学生上作文讲评课。丁老师的作文指导课让我穿越回我的初中学习生涯,那节课流畅自然,尊重孩子的堂上生成,又能有效指导和引领。我的语文老师在写作之前给予我们适当的指导,再开始堂上写作,经过一段时间引领,我们更快掌握了审题技巧,在下次作文指导时也更容易打开写作思路。

     联系到现在的作文教学,我虽然坚持让学生每周练笔(微博日记/素材积累),也坚持写面批指导,学生重写作文后也再面批,但写前指导还是很少。接下来,我会利用每一两次写堂上作文的时间,先让孩子用5-10分钟分享对题目的理解,每次点拨一个作文技巧点,也许能促进孩子更自信地写作吧。

     感谢丁老师的提醒,感谢醍醐灌顶的示范!感谢大二中集团的学习平台!

       

(苏元语文科            萧毅)

 

循循善诱,潜移默化

 

丁老师侃侃而谈,循循善诱,清晰解答了作文审题、运思的问题。苏元学生高度配合,偶有巧妙回答带动课堂求知气氛。窦老师给同学们上了一节活动课,让我明白活动课的教学模式,改变了我的一些认识。印象最深的是丁老师分享他儿时的求学经历,讲一个老师对他的重要影响,我深深觉得教书育人最重要的不是教书,而是老师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帮“种子”发芽。

(开元语文科    温秋平)

 

分部视图“智能标签”存在异常,详情请查看系统日志。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