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获奖喜报>学生荣誉

学生荣誉

国旗下演讲——且逐远帆伴渔歌

文章来源:作者:高三11班 卢致源、尚进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2日 点击数: 字体: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是这个地理研学小组的成员,我是高三十一班的卢致源(我是高三十一班的尚进)。我们在此代表小组的全体成员向大家作这次研学的分享。这次研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此,我们高兴之余,也十分感谢研学中老师们对我们各个方面的帮助。

那先由我向大家介绍我们这次研学的内容。作为地理研学,我们选定了位于广东省南部的海陵岛为考察对象,我们将拍摄的影像、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进行整合梳理,然后分析,得出能囊括当地地理区位特征的表达,再运用一些剪辑手法和配音将其制作成视频。我们今天主要分享两点本次研学带给我们的较有价值的收获。
   其一,是一种超越书本与考试的,对知识本身进行思考与运用的体验。
起初,我们其实并没有为这个研学的历程赋予太多意义,我们本以为,从各类的资料中提炼出一个能描述当地地理状况的报告,不过是另做一道地理卷子的大题而已:画关键词、分析原理、梳理逻辑、组织语言、作答……听上去好像并不困难。但到了实际操作时,我们才发现这两者完全是相去甚远。
   在应试类的作答中,我们是根据已有的、不多不少正好有用的材料,来努力推演出那个早已伴着题目一起生成的答案。而在实地研学中,当我们站在一片陌生而未知的土地上,面对数量庞大的图文资料时,却意料之外的陷入到了一种手足无措中——我们发现自己有些无从下手,究竟要推导出些什么?是当地的大气环流,岩石组成?还是产业结构,发展前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海岛前,终于,是实践与知识本身给了我们方向。面对着实实在在的一片区域,我们学着抛却以往为做题而固有的思维模式,置身于海湾中,去听海风、看海浪,在渔船上观察渔民一天的生活,不去思考过多的目的,而一切珍贵却都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这正如我们在视频中所说的:知行合一,在博识的协同下去远足天地,万物映射在心灵的,也总能有了更新鲜可爱的色彩。研学,在知识层面上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此:让我们不再一门心思去在材料的引导下分析答案,而是用地理的视角与思维审视具体的地区。在实践中去探索,真正的将这种视野带到学习的方方面面。
   实践也正指引着我们去走进生活,让探索的翅膀不被书本知识限制住了飞翔。
   在扎根于高中紧张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生活实践中去探索,去发掘,去获取,去积累更多的技能,将从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而地理恰恰是一门十分贴近生活的学科,很多时候,地理会悄无声息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浮现出来,令我们惊喜万分。用心去发现,你会有一种这样的感觉:哎,书本上说的知识真的是这样的。
站在海边吹着清凉的海风,我联想到了地理课本中所学的海陆风热力环流的知识。于是由此延伸,结合月球引力带来的潮汐现象,渔民们出海的时间、撒网的选点都成为了可以被我们触摸到的结论。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融会贯通吧。
   今天我们说的地理只是作为一个话题的切入点,其实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隐藏在海量知识深处的乐趣。也许我们只是浮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地观察,但是当我们在生活中用心发现、探索,一些之前被我们略过的细节往往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很多人都是因为一个有趣的现象,发展到对一门学科的兴趣,甚至成为自己的终身热爱所在。很多学科落足在生活中也都会给我们一些很不一样的体验,从点到面,拓展知识的过程便让我们沉浸其中,享受到别样的乐趣。

这样看来,在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多角度多学科地去综合实践。知识是灵活的,是热气腾腾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文字,更是能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知识为生活所用,才是真正的掌握了知识。
  
正是带着这种体悟,我们在研学中有了更加明晰的思路。我们从博物馆中看到一件件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物,了解南海一号的发掘历程;从海湾中看到一片片渔排,聆听渔民讲述他们的生活;从海风中看到一架架海上风电风车,见识到中国建造的伟大大国工程……最终,我们将这些糅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有了我们现在的作品。
  
我们小组的视频作品名为《且逐远帆伴渔歌》,从选题到拍摄再到完善这个视频的过程中,我们多次讨论了视频制作的方向,以及内容呈现的方式。在这样的追问下,带着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民生的关注,我们在研学过程中考察了代表着新时代发展的海上风能建设;以及象征着回顾历史、鉴往知来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再加上最初敲定的具有海陵岛地域特色的海上渔排,构成了视频的人文、发展、历史三大板块。而我们仍不止于此,我们用知识来引导探索,知识更受着人性的引导。这便是我要分享的第二点:人文关怀与家国意识。现在看来,从知识性的考察落足到对当地民生、发展的关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这种关注在课本里可能只是客观的措施,或许被出成考点,但在实地所见中,这种分析便能多了一份温存。
我们亲眼见识了渔民在渔排上检查水产投放饲料,见识了晚风下一盏盏连成片的渔船灯火……见识过后,再去做人文地理层面的分析时,就会很自然的充满了对当地人的关爱与共情,更带着一种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这种情感无疑是伟大的,是更能引导着知识本身以更恰当、可爱的形式落足到对人、人民、社会的思考与关怀上的。因而像我们视频中所呈现的一些文学性的表达,其本质上也正是这种情感引领下的产物。如果要说本次研学有何带给我们的最惊喜的体验,那一定是在面对具象的人们、地区时,发现自己心中会油然而生一种暖流,这种暖流激荡在胸怀,使得整个人焕发出一股正气。爱国爱人民在此时不再是一个空喊的口号,而已成为我们心底不可抹去的精神烙印。
  
于是在视频的基础框架之外,我们不自主地展开了对海陵岛历史和当下发展的学习探究,由此放眼到整个中国,我们发现所有展开的网又收束到同一点上——中国这十余年来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成就。
  
大家一定都读过《乡土中国》这本书吧,中国地大,地域特色自然多样。人们因地而居,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生活在一方水土。不同的地域下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化习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而在当下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短视频、自媒体等新形式的出现让越来越多原本不为人知的特色民俗文化走向大众,越来越多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村庄被大众所发现和喜爱,海陵岛就是新时代发展下的幸运儿。越是对海陵岛的发展历程有更深的了解,我的内心就越发地生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在探索海陵岛地理人文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人交谈,采访了一位渔民伯伯。他是土生土长的海陵岛本地人,见证了海陵岛这几十年的变化。在年轻时,他也是每天下海捕鱼以渔业为生的渔民中的一员,现在海陵岛旅游业发展,他也转型变成了一位带旅客体验出海的船夫。他告诉我现在海陵岛人们的收入来源大部分都来自于旅游业带来的红利,旅游旺季一周的收入相比过去更是翻了几番,以往为了解决温饱而出海捕鱼已经永远成为过去。
海陵岛闸坡镇从一个落后的小渔村逐渐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渔港,再演变为现在以旅游业渔业互相结合、综合发展的广东省旅游圣地。综合各类旅游资源,加强旅游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树立旅游品牌形象……海陵岛近十年来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海陵岛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更是开拓了未来的发展格局。新时代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达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全国各地都应该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当我们眺望天际线下,就能看到一排排海上风电风车拔地而起。海陵岛海岸线绵长,海上风能丰富,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同时,也为能源保供提供了电力保障,源源不断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绿色动力。这不仅仅是海陵岛的发展,它更是千千万万的中国乡村的发展缩影。随着时代的变迁,海陵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粤西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研学旅行是与不同于从书本上获得文字知识的。在考察中,我们以知识为武装,带着问题和思考走进自然,走进历史,也走进了当地人文。
  
以研学实践的方式,去走进乡土人情,去切身地感受我们可爱的中国。这是通过一次短暂的研学旅行所感受到的最为宝贵的所在。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二中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